林良快:以睡地板的心态当“小林寝饰”老板
林良快,浙江温州瑞安马屿人,1992年来重庆。目前,他有这样几个身份:一是重庆被服行业知名企业小林被服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二是重庆政协委员;三是重庆浙江商会副会长。
从16岁出来闯天下至今,林良快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心态———“大不了睡地板!”这种心态始终不曾变过。
下第一单
1993年,当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还处在百废待兴的时候,敏感的浙江人已经提前嗅到了改革开放的气息。
“当时村里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生计筹划着”,林良快回忆,“学手艺的学手艺,进工厂的进工厂,什么都不做人家会觉得你傻乎乎的。”
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傻,16岁的林良快只身来到完全陌生的广州,为舅舅的被服厂做推销。谈起第一次的推销经历,林良快记忆犹新。
那是在广州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办公室外的走廊,林良快涨红着脸,手心的汗水浸湿了被单样品,一连四五次,好不容易走到了门口,又紧张地跑了回来。“当时我心里很清楚,必须迈这一步,否则就只能让人家瞧不起。”林良快说,最终自己还是走了进去。
“当时要签张单不容易,生产类似产品的厂家很多,再加上人家一看你是个小孩,很快就把你PASS掉了。”林良快说,大半年过去了,他在广州仍是一无所获,还倒贴了几百元的食宿费。林良快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街上捡到500元钱。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东北老板终于耐不住这个年轻人的软磨硬泡,给了林良快人生中的第一份订单。
到重庆趟路
在深圳四五年,林良快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进过一家酒楼,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打拼上。到了1989年,林良快已经在深圳闯出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不少浙江人来到重庆。在一次老乡聚会上,跟人聊天后林良快便动了“到重庆看看”的念头。在林良快看来,到重庆发展有两个理由,一是“重庆人多,被服需求应该有市场”;其次是“深圳被服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相对饱和,是退出来的时候了。”
那时候南方才刚刚被改革开放的曙光照亮,根本没有人会知道十几年后国家会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林良快正是凭借着做商人的超前意识,以及那股年少气盛的闯劲,在重庆成就了今天的“小林被服”。
1991年,林良快辗转来到重庆。
“当时重百和商业大厦是重庆最牛的两个百货大楼,”林良快说,“像我这样一个外地人要想将产品打进去不是一件易事。”几经周折,林良快的100床被服终于找到了接手方———两路口百货大楼和会仙楼商场。而对方的条件是货卖掉了才付钱。“要打开市场就要敢下注。”林良快说,就这样,他甩下1万多元的货,暂时回到了武汉。
此后的三个月里,林良快没有得到一点来自重庆方面的消息。他试着拨通电话,结果对方的回答让他喜出望外:“货已经脱销了,我们正想找你补货。”
市场就这样闯出来了。
永远当“小林”
林良快永远忘不了最初在重庆的日子。他和弟弟挤在江北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这里既是他们的寝室,也是办公室,更是仓库。累了,便睡在纸箱上;要写文件,纸箱成了办公桌。“我们舍不得买床、买桌子,因为那样货就没地方放了。”林良快说。
时至今日,他已经能够从容而风趣地把那些纸箱比作“可以升降的床”,“一批货刚来的时候我们的床有2米多高,几个月后,货慢慢发走了,我们又睡到了地板上。”
回首过去,林良快从不认为自己吃了很多苦。他说:“年轻人最应该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学习,不会的我学,不懂的我问,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从头再来。因为年轻,就不怕失去,大不了重新睡地板!”
林良快说:干任何事只要还有潜力有空间就还没有成功。就像1993年注册“小林被服”时一样,他希望自己在别人口中永远是“小林”,永远像年轻人一样敢为人先,不怕挫折。他也希望自己的企业永远充满朝气,不断壮大。
您可能还关注
- 行业新闻
- 加盟指导
- 经商宝典
- 消费资讯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相关新闻

扫一扫关注微信
品牌投资关注榜
- 10万以下
- 10-20万
- 20-40万
- 4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