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界“南帝” 蒋秋香
蒋秋香,26岁,云南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纺纱厂(云纺纺纱厂)的一名细纱工,她曾经创下37.3秒内包粗纱5个的纪录,平均每7.46秒内包好一个粗纱。至于什么叫包粗纱、包细纱,稍后将提到。
从业7年来,精湛的技艺为蒋秋香赢来的省市级荣誉不计其数。11月10日下午,在“纺织之光”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上,她站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领受了“2011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与来自棉纺织业发达的江苏、山东和浙江另外3名顶尖技师一同分享此殊荣。这相当于一举击败全国一千多万棉纺织从业人员。
“云南的纺织业在全国来看,仅仅比西藏强一点点。所以,你可以想象,我们云南出这么样一个高手有多么不容易。”云纺纺纱厂厂长邱育心说。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评选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全国四大武林高手,巧合的是,其中的“南帝”正是出自云南。按照这个封号,我们且把蒋秋香称作中国纺织界的“南帝”。
纺织界“南帝”是怎样炼成的?
一起进厂的50人
7年后,只留下她一个
把秋香一天的工作量转换成一组数字:秋香一天最多要照料好6台细纱机车,一台纺织机车长约12米,按照规定,每10分钟要将6台机车全部巡回完成(巡回要做的工作是包粗纱、包细纱、清洁机台)一个来回。每天工作8小时,秋香就要一直重复这样的动作。
然而,并不是每名细纱工每天都能走这么快,只有手艺高超的人才能照顾得了6台机车。2001年初中毕业后,秋香就在宣威老家给人当保姆。2004年8月,秋香从亲戚那里得到消息,说云纺将会到寻甸招农民工。她立刻启程赶到寻甸应聘。
应聘成功来昆进厂,这是乡下姑娘秋香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正式上岗前,有三个月培训期,培训内容是纺织知识、厂纪厂规等等。秋香的师傅钱艳英是全国劳模,她手把手教秋香做包粗纱、包细纱和清洁机台。这几个工序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轻松。
一系列密集培训后,秋香直接上车间操作了,“以前也就是在电视上见过纺织工,很好奇就来试试,没想到进厂后才发现,在轰鸣的机器旁干一天,下来耳边都是嗡嗡声。”
虽然和预想不一样,但秋香说至今都没有想过退缩,“既然来了,就把这个活给干好”。与秋香同一批应聘进厂的50人,到现在只留下了秋香一人,而且越干越出色。
如今的绝顶高手当年也被急哭过
秋香所在的细纱工属于整个棉纺工序的第二道环节,棉花进厂变成棉条的工序叫前纺;把棉条通过机车牵伸变成细纱的工序叫细纺;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将细纱按照客户要求加工。
将缠绕在粗纱管上的棉条架在机车上,机车会自动运转,通过机车牵伸,下端出来的细纱同样会被机车运转缠绕在细纱管上。作为细纱工,秋香的工作是要保证所负责的每一台机车上的480个机头都不能空转,并保持清洁。这个过程中,换粗纱管、细纱管、包粗纱、细纱和清洁是必做动作。
如果线头断掉,秋香必须迅速将线头接好,并保证接头点平滑,否则出来的就是次品,接线头包含了上述包粗纱和细纱两个动作。
“秋香干的活,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我现在就算手把手教你,一时半刻你也学不会。”云纺纺纱厂副厂长董继琼说,要把细纱工的活做好,除了千万遍地重复训练以外,别无捷径。为了验证董副厂长的说法,15日中午,记者在车间试着将断掉的细纱接上,即包细纱,可是,记者瞄准了半天,却连线头都没法掐准。秋香接过去,看似很随意地在细纱管上一掐,一根线头就乖乖出来了,把线头对准断头处包接上,再将细纱管放回原位,整个动作电光石火间一气呵成,记者甚至没看清楚她的手究竟是怎么动的。
今日的顶尖高手,在刚入厂的时候,完全不是今日这般娴熟。“刚进厂的时候,看到工作计划完不成,急得哭起来。”秋香说,有时候线头断了,要迅速包好,包好线头还要换纱管,还要清洁,由于不熟练,经常手忙脚乱,越焦急就越忙不完,看着冷冰冰的机器轰鸣着空转,干脆就站在机台边哭起来。幸运的是,师傅钱艳英每次都会过来好言安慰。
为了尽快上手,秋香每次上班都提前两小时进车间。秋香的勤奋换来了立竿见影的回报,“一开始每个月1000多块工资,后来就翻番了。”工资是计件的,干得多拿到的钱也就多。
纺织厂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技能测验,以评定职称。半年时间内,秋香就从三级工迅速攀升成一级工,一年后,她拿下了最高等级:优级工。在董继琼副厂长印象中,一个生手成为优级工,一般都得两三年时间,秋香是个特例。
2007年6月,秋香在厂子举行的操作技能运动会上,破纪录地创下了40.05秒内包好5个粗纱的纪录,2008年,她又将自己创下的纪录突破为37.3秒。此纪录至今无人能破,秋香为此前后收获奖金数千元。
得知要去人民大会堂领奖
她激动得几天睡不好
伴随着技艺的日渐炉火纯青,秋香的收入增长自不待言,收获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真正属于“拿奖拿到手软”。2007年3月和7月,先后被评为云纺集团十佳女农民工、云纺集团公司标兵;同年5月,获评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2月,昆明市十大杰出农民工;2008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第21届特等劳动模范;2009年5月,被授予云南省十佳农民工、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些荣誉带来的物质奖励也算不菲。“奖金前后加起来有3万多块吧。”说到钱,秋香表情有些不自然。
云纺纺织厂对秋香这样的员工,也给予发展的机会。2007年7月,秋香入了党,2008年,秋香参加了集团公司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技能培训班。3个月脱产学习后,秋香开始挑起管理重担,现在,她是三班值班长兼党支部书记。
岗位调整了,在外人看来,秋香算是“当官”了,但秋香还和原来一样,天天和同事们一起待在车间。看见忙不过来的新手,迅速过去指导;看到同事错过了吃饭时间,细心的她,会给同事送去糕点。秋香的入门师傅钱艳英说,这个姑娘除了手艺越来越高以外,其余的和刚入厂时没什么区别,一样的淳朴,一样的踏实。
2004年从宣威来到省城昆明时,秋香从没有想过还能去更大的城市。得知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要去北京领奖时,秋香说她激动得连续几天难以入眠,“根本就没有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北京,更没有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踏进人民大会堂”。
厂长邱育心坦言,当初在申报技术能手时,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因为云南的纺织业向来弱势。按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发的申报条件,云纺纺织厂筛选出符合条件的4人,最终只剩下秋香一路过关斩将,拿下了技术能手的称号。对此,邱厂长多少觉得有些意外。
颁奖大会11月10日下午两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好几天无眠,秋香的兴奋劲没过,依然精神抖擞,“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见到业界好多厉害的前辈。”虽然被封为技术能手,但秋香依然虚心向前辈们请教,“我多半是听他们讲。”
领完奖后,秋香一口气逛了毛主席纪念堂、北大、清华,“那几天就是太兴奋了,一点都不觉得累”。12日,她从北京返回昆明,13日,秋香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了车间里。
“把手头的活干好,别的没想过”
“现在就是觉得压力太大了,好多双眼睛在看着呢。”在荣誉等身的秋香脸上,看不出一丝骄傲。每次说完话,秋香会不时把目光投向坐在一旁的副厂长董继琼那边。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略显羞涩的乖巧姑娘。
“如果不是来到这里,厂子给提供这样的平台,我初中毕业的学历,现在可能在宣威老家喂猪、带孩子。”秋香回望过去的一切,总是喜欢用这个假设语气来表达对纺织厂和同事的感恩之情。
入厂时,秋香遇到了耐心细致的师傅钱艳英,“她真的就像我的老大姐一样。当我做不好的时候,不会随便责骂,而是耐心指导。”遇到心情不好时,钱艳英甚至会带着秋香到厂子外的小餐馆吃一顿,放松调整心情。
每次获得荣誉,秋香也会邀上师傅钱艳英和一干同事到厂子外吃饭庆祝。闲暇时间,秋香大多就在厂子旁边的王家桥附近逛逛,她对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似乎并无多少兴趣。
去年,经朋友介绍,秋香认识了在附近另一家国企上班的大学生老乡,两人已经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我不盯着他的大学学历,他不盯着我的各种荣誉看,这样相处下来也不难。”
作为一个农民工,秋香已经把能拿的奖都拿得差不多了。说起今后的职业规划,秋香似乎画不出什么宏大构想,“把手头的活干好,不辜负厂子的栽培,别的还没想过”。在私人生活规划上,秋香计划近几年内结婚,在昆明买个房。
后记
不论科技如何进步
秋香这样的人
永远都是需要的
在大多数人眼里,纺织工这个职业,既不光鲜亮丽,又单调乏味。作为一个从乡镇来到省城的年轻人,在这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能在这个行业长久干下去,非常难得。
相对年轻的秋香,从事的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行业前景似乎越来越不被大多数年轻人看好。虽然秋香在这一行已经干得十分出色,但外人仍不免会担心她的前途。
秋香却对自己的职业信心十足,“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人总是要穿衣服,所以,这个行业不会消失”。
厂长邱育心对这个行业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纺织科技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不论发明出何种高科技设备,人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取代,“新疆有一家纺织厂,他们从欧洲进口了一套先进设备,结果却因为管理不好,反倒跑过来找我们取经。不论科技如何进步,人永远都是需要的,特别是像秋香这样踏实能干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取代的。”
也许,这就是秋香们的勤奋工作的动力吧。
您可能还关注
- 行业新闻
- 加盟指导
- 经商宝典
- 消费资讯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相关新闻

扫一扫关注微信
品牌投资关注榜
- 10万以下
- 10-20万
- 20-40万
- 4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