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艺人寻踪
编者按:武汉纺织大学成立的纺织非遗团队近年来硕果累累,发表论文31篇,出版文集与专著两部,设计服装80余款,成衣制作20件(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不仅如此,他们走访老艺人,对于部分濒临灭绝的纺织工艺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为工艺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报将独家发布其在汉绣及土家织锦方面的研究成果,剖析我国丝织工艺辉煌的过去和令人担忧的现状,寻找比申请“非遗”更好的保护产业的办法。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汉绣调查(上)
绣工是绣界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对绣种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古人云:德艺双馨。一个在艺德上有追求的人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绣工,有自己的刺绣风格特点才会成长为刺绣艺人。绣工的欣赏品位、审美趣味、思想内涵会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到绣作中,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绣品风格和特色。
刺绣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四大名绣还是其他地方性绣种,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汉绣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兴盛、流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武汉、洪湖和荆沙为中心并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的刺绣体系。
汉绣工艺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对一些重要的汉绣艺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他们对汉绣的理解和表达,同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取得了汉绣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汉绣日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过去人亡艺绝的工艺传统模式。在采访中,不同的艺人的思想和行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他们认真的态度、对汉绣的执着以及对汉绣未来发展的困惑都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在我们找寻的艺人中,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对汉绣默默坚守的老艺人,有后现代社会催生的对汉绣创造、革新的汉绣艺术家,有发展汉绣产业的实业家,也有靠家人言传身教的后起之秀。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为汉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我们记载和发扬的。
汉绣传承人任本荣(右)
简介:任本荣,1935年出生于武汉,是武汉绣花街上汉绣第四代唯一传人。幼年在父亲的引导下,12岁时便开始学习刺绣。后来,任本荣在武汉的第一工艺刺绣合作社担任设计师。1957年被工厂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级图案班学习,学成后回厂继续在设计组从事汉绣设计工作。由于其技艺的突出,1986年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授予任本荣“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直至1994年退休后,任本荣一直致力于汉绣的工作,坚守着传承与保护汉绣的信念。
风格:在创作中,他往往大胆构图,想象夸张而富有生气,充分保持并发扬了汉绣迥异于苏湘二绣的华丽多彩,又不失雄健朴厚的风格特色。
擅长:戏衣和宗教题材作品。
辉煌业绩:20世纪80年代,任本荣在武汉戏剧用品厂担任领衔设计师,汉剧名角陈伯华主演《状元媒》、《柜中缘》、《宇宙锋》等多部剧目的戏衣大多由任老设计,并参与绣制,陈伯华还曾带着这些戏衣到香港演出。同时,任本荣擅长宗教题材的作品。曾为武汉的宗教寺院绣制装饰用品,还为一些大师绣制袈裟、道袍等。
您可能还关注
- 行业新闻
- 加盟指导
- 经商宝典
- 消费资讯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相关新闻

扫一扫关注微信
品牌投资关注榜
- 10万以下
- 10-20万
- 20-40万
- 4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