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的酒该怎么喝
作者:王瑞东 2008-7-30
其次,酒席间谈论什么,交流什么,才是营销人酒文化的真正内涵。现实中最常见的情景,是不顾及场合,不顾及是否有女士在场,黄段子满天飞,从头到尾都“很黄很暴力”。笔者认为,所谓“段子”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讲,如果恰到好处,也会很好地调节酒场气氛,但关键是必须讲究场合,把握分寸,不能把讲段子作为酒席交流的主题。相反,营销人酒席之间的交流应该围绕着时下的社会热点、企业文化以及营销案例等话题展开。如果是你是请客的主人,那么就自然担当了调控气愤的任务。既不能让大家冷场,也不能让大家各说各话,总要找出几个能够让大家都有话说的主题来。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全球品牌网-是主人发言,一定不要太长,把其他人完全当作了听众,要留给大家插话的空间,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即使是并不重要的客人(比如可能是客人的司机——在政务以及非常正式的商务酒席上司机一般是不能上桌的),也不能冷落。反言之,如果你既不是主人也不是主客,也不要一言不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你可以用一句与众不同的祝酒词来表达自己的个性:“祝大家‘大事顺心,小事如意’(如果是万事如意就没有这个效果了)”,这一句见缝插针的话,就会很“出彩”!可能就这一句话,让大家就都记住了你。
笔者经常会在酒席上讲一个演绎的酒故事。
传说杜康是古时候看仓库的一个粮官。有一次,遇连续下雨。盛粮的草垛流出了一种汁液。杜康一尝:酸酸涩涩的……他就想:如果把这种汁液能做成一种能喝的东西,岂不美哉?于是杜康就去求仙拜道。终得高人指点:在某年某月某日的酉时,于某地采集三个人的三滴血来……再经什么工序,即可成佳酿!于是,杜康照办。于指定的某日酉时来到了特定的地点。等了一会,过来一位教书先生,杜康上前讲明来由,取得了教书先生的第一滴血。又过了一阵,过来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士,武士非常爽快地给了杜康第二滴酒。可眼看酉时将过,迟迟不见第三个人来!心疾如焚时……却看到不远处的树底下躺着一个乞丐。杜康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终于按仙人的要求取得了三滴血,“研发”出了一种佳酿,并取名为“酒”:三个人的三“滴”血(即酒字的“三点水”),又是在酉时取得,合起来正好为“酒”。
喝了酒为什么会脸红呢?因为“酒”中有三滴“血”。而喝酒也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非常文雅,相互祝福,竭尽良言——因为第一滴血是“教书先生”的血;第二个阶段,大家都放下了斯文,猜拳喝令,狂饮不止——因为第二滴血是“武士”之血。第三阶段,终于有人不胜酒力,瘫坐在了地上……
尽管这仅仅是个杜撰的故事,但在酒席间讲来,颇有意味。这个故事也引出了营销人酒文化的另一个层次——
第三、喝酒必须掌控阶段,把握尺度。就调节气愤,作为沟通的桥梁而言,酒确实有无法替代的功效,因而可以说是沟通的“生产力”。借助酒,团队的沟通、客户的沟通会起到很多独特的作用。平时不敢于表达的可能借助一点酒力就敢说了,平时的矛盾也可以在觥筹交错之间化解了……酒可以融洽关系,可以加深了解,可以提升士气。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诚如恩格斯所说:“电可以酿成雷击,也可以驯化为生产力”。酒亦然。酒也可以“酿成雷击”!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把它驯化为“生产力”。一旦过度,必然危害健康,影响工作,造成各种安全隐患……而且极容易失去理性与原则,随意承诺,造成业务和工作误会!
所以,作为与酒结缘的营销人,要理性,要掌握饮酒的规律:酒可以驯化为生产力,也可以酿成雷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避免和杜绝酿成雷击,把它驯化为生产力!这,也是营销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营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