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织布机织出锦绣生活
张营村因秦素军而显得与众不同,纺线、经线、织布等,这些古老的劳动形式给这个普通小村带来了生机与财富。
为了既不误农时又增加收入,秦素军采用一厂多户、一户一机手工纺织的方式经营,许多妇女在家就可以织布。从10年前的几台木质脚踏织布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台机器,跟秦素军从事纺花织布的妇女达500人。虽然手工加工老粗布成本高、速度慢,但为了织出地道的农家粗布,秦素军坚持着一路走来。
如今,不但秦素军所在的张营村妇女在纺花、织布,附近的新庄、徐王营等村甚至老爷庙乡的曹起营、孔村等村庄都有秦素军的织户。
“俺这个年龄段的姐妹差不多都会纺花织布,假如没有素军这个厂子,这年头俺这手艺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跟着素军干,每年能挣六七千元呢!”43岁的李玉珍从2001年就跟着秦素军当织工,这样算来,这8年就是四五万元啊!况且她也不误在家做饭干农活儿。是呀,秦素军当初组织村里年龄偏大且缺少其他技术的妇女加工老粗布,其初衷不就是这样吗?
“开始跟素军织布,就是想着在自家门口找点儿事干,比在家闲着强一些,后来看到一天能挣20多元加工费,孩子他爸农活儿也不让俺干了,让俺一心一意织布。”王金萍是秦素军厂里的骨干,干活儿利索,说话也干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虽然生长在农村,但秦素军却从没有降低追求的目标,她要将粗布加工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让从穷乡僻壤成长起来的“故道家纺”走进城市的千家万户。为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秦素军报考了北京一家高等院校的函授班,专门学习企业管理与产品设计。平时再忙再累,每年两次的面授学习她也从未耽误过。“只有水平提高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促进企业更快发展。”如今,秦素军通过学习,驾驭公司已游刃有余。
“我不比别人聪明,但凡事我能坚持,一旦认准了目标,我就不会轻易放弃。”就是靠着“能坚持”,秦素军的“故道家纺”越做越大,如今,已开发出10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其中,布凉席、手工刺绣床上用品四件套、手工刺绣中式服装、抽纱披肩等均为粗布中的精品。值得骄傲的是,这些靠一双双粗糙的手从农家小院里织出的粗布产品已经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秦素军还在深圳、广东、湖北、北京等地设有代理商,在安阳市开了两个专卖店。
秦素军的心血与汗水为她赢得了多种荣誉,她是安阳市人大代表,市“优秀创业女性”、省“巾帼致富带头人”、国家“双学双比女能手”。面对今后公司的发展方向,秦素军深有感触,她决心带领她的姐妹们让民族的东西走向世界,让“故道家纺”这一独具魅力的特色产品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用3年至5年的时间扩大生产,让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让老粗布这一民俗文化在新时期焕发青春。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