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向左,创新向右
流程固然是保持公司运营稳定的前提,但是如果把流程作为当下时代中的运营思想,恐怕弊端会更多一点。
和层级一样,绩效是另一个一直以来被广为诟病的管理学名词,而绩效在某种程度上还和层级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组织形态的嬗变,人们对绩效的憎恶感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当绩效的后面被追加上“主义”的时候,绩效主义在诸如王石这样的企业家眼里,就成为了企业的脓包。
仔细想来,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也确实把自己变成了绩效大国。“多快好省”,“赶帮超”,“大干100天”这样的标语都带有浓厚的绩效主义色彩。很多人都分析,王石前一阵子在微博上怒斥绩效主义的背景,正是万科集团的“5986模式”(拿地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开盘得卖出60%)导致了其不断陷入质量门的风波中。而有过万科似教训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不仅仅是在中国,通用汽车前副总裁鲍勃·卢茨在分析美国整体竞争力下降的时候认为,美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出现了问题,“主要追求财务回报的领导者,将这种回报与商业计划相挂钩,操纵所有其他因素去达成该指标,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就算目标能够实现,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金融危机之后,创新精神被奥巴马政府提升到了绝对高度,这可以看做是对之前美国式绩效主义的一次纠错。追求创新而非短期回报的硅谷精神在贝索斯、艾伦·马斯克这样的“疯子”的推动下,被再次引爆。
不再卓越的通用汽车
王石在怒斥绩效主义的时候,援引的是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在这篇轰动一时的文章里,天外伺郎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惋惜。他觉得索尼自1995年实行的绩效主义完全违背了创始人井深大的精神。专注于研发、忘我创新的激情团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让大家整天想着如何获取高额报酬的“外部动机”。
“今天的索尼职工好象没有了自发的动机。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实行了绩效主义。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如果外在的动机增强,那么自发的动机就会受到抑制。”天外伺郎认为,这和井深大的“工作的报酬是工作”的理念完全相悖。
和索尼在电子科技领域的沉沦遥相呼应的是美国的通用汽车。这家在斯隆时代独领风骚的汽车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巨子,在鲍勃·卢茨眼里就是活生生被绩效主义搞死的。在他的新书《绩效致死》中,以个人在通用之经历,痛陈通用汽车的绩效文化。
做产品出身的卢茨在同意加入通用的时候,提出了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三个阶段:改善现有产品;打造未来产品;永久改变公司文化。他认为用三年的时间可以完成,实际结果却是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
其实,卢茨之所以会在最后一个阶段提出永久改变公司文化,是因为他很早就看到,通用汽车的已经丢掉了“卓越”的气质。平庸,不犯错误,完成自己领地内的指标,这是当时通用汽车的主流思潮。
而这股思潮源于上世纪70年代汽车设计部门的式微。在此之前,设计部门一直都是实权派。设计部门的主管才华横溢,个性鲜明,那时的通用汽车带有强力的个人风格,广受好评。如果看美国70年代电影的话,会发现通用汽车简直成为了美国的标志。
此外,斯隆对设计部门格外关照,其主管甚至可以直接给斯隆打电话。然而,70年代末期,情况发生了逆转。设计部门要更大程度上服从“整个链条”,要多考虑团队和财务状况。随后,设计部门失去了发起者的角色,反而是工程部门在设计上开始了主导。个性鲜明的设计师沦为了车身字体设计师。尽可能的多车型共享,控制成本,注意回报率成为了通用汽车设计的主导思想。
“浪费、傲慢以及张扬从不是诱人的特质,但是缺少这些特质的汽车公司却付出了惊人的代价,热情洋溢、活力迸发。迷人的创造力火山,变成了静静的山峦,仅在顶部有一处静静冒烟的火山口,散发的除了平庸还是平庸。这一向平庸的转变对守财奴来说无比诱人,却摧毁了企业竞争与征服的能力。”可以想象,当理工科出身的卢茨写下如此文字的时候,他对绩效的反感已经喷薄欲出了。
在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的时候,通用汽车也尝试过各种方式的抵抗,比如到中国开辟新的市场,与日本品牌形成战略联盟,并购萨博等等。除了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其他的尝试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卢茨认为,不能不说是由于通用汽车的文化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产品至上变成了财务至上。通用汽车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有财务背景的人提升到运营岗位,而不是更加懂产品的人。职业经理人主宰了这家公司。顶层高管不再关注产品对消费者是否有吸引力,而是本着“成本最小化,收入最大化”的原则。至此,一股对伟大产品的专注与热情,自上而下地消失了。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热点资讯
热点图文
九种最重要的领导力
管理者该如何做好授权呢?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即,在向员工授权时,既定义好相关工作的权限范围,给予员工足够...
品牌,你够个性么?
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种联想。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主动或被动得到的讯息并非不足,而是过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联想的同质化...
无印良品的美学启示
在这个无处不品牌的时代,无印良品却在“淡化品牌”。“简单”、“纯朴”、“禅意美学”。品牌悖论的背后,却赢得了无数拥趸。好...
解读纺服业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业提出“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口号,这充分体现渠道建设、服务终端的重要性。服装企业如何做好渠道规划、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