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放权、分权与集权
2014-2-19
历朝的开国皇帝都拥有强大的野心与领导力,仔细研究开来,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在市场经济中创业的人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仅以北宋为例,看看宋太祖在治国时候所体现出的高超领导力。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的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这个可以具体到文武两条线的举措。
先看武的方面,赵匡胤在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可谓韬光养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与下属的拥戴。在五朝十三帝的动乱年代,自然拥有很大的夺权机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周世宗尸骨未寒的时候,利用契丹与北汉联军进犯的消息,发动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极大的进取心之表现,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天下整个端了过来。
赵匡胤以国之重臣与皇亲的双重身份窃取了后周的天下之后,又极力避免有后人效法自己的做法,被下属“黄袍加身”代替自己当皇帝,所以做了皇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削掉高级将领的兵权,其中包括当初称兄道弟的“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首先动员拥有兵权的高级将领解甲归田,然后选拔新人接替其空缺出来的职位。他不仅把元老们的功绩归零,或者转化成为可以及时兑付的东西。同时,选择那些资历浅而听话,易于管理的人做左膀右臂,会让人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一点就使赵匡胤清除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
北宋在军事上设置枢密院(相当于当代的国防部),将掌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枢密院大体是文官政治,虽然负责调兵,却不懂军事,也不负责管兵。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
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这种办法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当然,负面结果是对作战十分不利,这也是导致宋朝对外用兵的时候显得“肌无力”的重要原因。
宋朝在兵源上实行募兵制,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是“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一举两得。这种“以暴制暴”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矛盾。
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战略要地与边疆的派兵,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对抗性。这种被称作“强干弱枝”的做法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特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对外抵抗入侵的时候,没有任何战斗力。
北宋在军事结构设置上,把两司变成三衙,让更多的人做领导,却又让谁都做不了最大的领导,这是分权,放权的同时分权,就是在集权。把调兵与战争的决策权,甚至具体战役所使用的具体部署,都要由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来指挥,因此就会时常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
文官调兵与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之类的特色,本身就是在削弱诸如子弟兵那样的情感基础与默契程度,也起到了弱化团队战斗力与向心力的效果。
北宋的军事管理机制把士兵当作棋子,而不会被感情所左右,这本身保证了朝廷的安全,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军事管理中的人性化成分。同时也让带兵打仗成为单纯的技术工种,而负责训练与带兵打仗的都是武将,武将以无条件“服从命令”为天职,成为单纯的战争机器。
在文的方面,开科考试方面,赵匡胤“发明”殿试,把所有来参加考试的举人都变成“天子门生”,从根本上杜绝朝堂上的政治利益集团对皇权的威胁,而且为随后的宋太宗通过科举录用的文人形成井喷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本治国方略方面,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诞生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词曲画家。让宋朝拥有理学与儒家学派深厚的社会土壤,并使得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的读书人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的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这个可以具体到文武两条线的举措。
先看武的方面,赵匡胤在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可谓韬光养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与下属的拥戴。在五朝十三帝的动乱年代,自然拥有很大的夺权机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周世宗尸骨未寒的时候,利用契丹与北汉联军进犯的消息,发动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极大的进取心之表现,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天下整个端了过来。
赵匡胤以国之重臣与皇亲的双重身份窃取了后周的天下之后,又极力避免有后人效法自己的做法,被下属“黄袍加身”代替自己当皇帝,所以做了皇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削掉高级将领的兵权,其中包括当初称兄道弟的“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首先动员拥有兵权的高级将领解甲归田,然后选拔新人接替其空缺出来的职位。他不仅把元老们的功绩归零,或者转化成为可以及时兑付的东西。同时,选择那些资历浅而听话,易于管理的人做左膀右臂,会让人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这一点就使赵匡胤清除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
北宋在军事上设置枢密院(相当于当代的国防部),将掌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枢密院大体是文官政治,虽然负责调兵,却不懂军事,也不负责管兵。枢密院负责军令、调动和高级军官的任免;“三衙”统率禁军;兵部负责后勤事务和管理地方的厢军;吏部负责武官铨选。
宋太祖赵匡胤“惩藩镇之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勤苦,均劳逸。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堕”。这种办法可收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将官专权的威胁,当然,负面结果是对作战十分不利,这也是导致宋朝对外用兵的时候显得“肌无力”的重要原因。
宋朝在兵源上实行募兵制,其中一种,就是每逢有饥荒,从饥民中招募士兵,补本城。宋朝政府对从饥民中招募士兵的办法是“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也就是说把社会上的可能反抗者变为镇压者,一举两得。这种“以暴制暴”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矛盾。
宋朝还有个从后周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是从地方厢军中选拔出强壮者充实到中央禁军。战略要地与边疆的派兵,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对抗性。这种被称作“强干弱枝”的做法也是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特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对外抵抗入侵的时候,没有任何战斗力。
北宋在军事结构设置上,把两司变成三衙,让更多的人做领导,却又让谁都做不了最大的领导,这是分权,放权的同时分权,就是在集权。把调兵与战争的决策权,甚至具体战役所使用的具体部署,都要由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来指挥,因此就会时常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
文官调兵与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之类的特色,本身就是在削弱诸如子弟兵那样的情感基础与默契程度,也起到了弱化团队战斗力与向心力的效果。
北宋的军事管理机制把士兵当作棋子,而不会被感情所左右,这本身保证了朝廷的安全,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军事管理中的人性化成分。同时也让带兵打仗成为单纯的技术工种,而负责训练与带兵打仗的都是武将,武将以无条件“服从命令”为天职,成为单纯的战争机器。
在文的方面,开科考试方面,赵匡胤“发明”殿试,把所有来参加考试的举人都变成“天子门生”,从根本上杜绝朝堂上的政治利益集团对皇权的威胁,而且为随后的宋太宗通过科举录用的文人形成井喷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本治国方略方面,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在重文轻武的宋朝,诞生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词曲画家。让宋朝拥有理学与儒家学派深厚的社会土壤,并使得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宋朝的读书人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回复 266818 到 家纺网 微信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随时随地看,还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热点资讯
热点图文
九种最重要的领导力
管理者该如何做好授权呢?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即,在向员工授权时,既定义好相关工作的权限范围,给予员工足够...
品牌,你够个性么?
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种联想。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主动或被动得到的讯息并非不足,而是过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联想的同质化...
无印良品的美学启示
在这个无处不品牌的时代,无印良品却在“淡化品牌”。“简单”、“纯朴”、“禅意美学”。品牌悖论的背后,却赢得了无数拥趸。好...
解读纺服业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业提出“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口号,这充分体现渠道建设、服务终端的重要性。服装企业如何做好渠道规划、控制...